前秦

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6年—公元439年)氐族苻氏所建立的政权。[1][2]
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族首领苻洪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自立为三秦王。次年,其子苻健进军关中,建立前秦,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苻健离世后,其子苻生的帝位被其侄苻坚取代,苻坚自立后,重用汉人王猛实施改革,通过军事手段向外扩张,接连灭掉了前燕前凉代国,统一了中国北方,并派吕光经略西域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战败,国势衰落,北方分裂,后燕西燕后秦等国相继建立。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苻坚被后秦姚苌所杀,前秦自此名存实亡。延初元年(公元394年),前秦君主苻崇西秦乞伏乾归击杀,前秦灭亡。期间共历六个帝王,凡四十四年。[3][4]
前秦最为壮大时,东濒大海(今东海),南抵汉水[a],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北达大漠(今蒙古国南部和内蒙古北部之间的沙漠)。淝水之战前其人口约达2200万以上。[5]前秦初期在政治上曾实施胡汉分治苻坚当政后承袭汉魏官制,并采用察举、征召、考试等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官员俸禄和财政支出多靠战时俘掠,仅在苻坚统一北方后实行编户齐民进行赋税征收。前秦多次使用军事手段进行立国、扩张以及自保,袭魏晋军事制度基础上,呈现出少数民族政权的兵制特点,但同时导致了地方割据的产生。其在法制上遵从“德化为先,礼法并用和约法慎刑”的思想治理平民,并实施氐族本位主义为主,怀柔羁[]其他民族为辅的民族政策。经济上发展农业,和西域诸国通商往来。文化上推崇儒学和汉族文化,重视教育,禁止老、庄、谶纬之学,但玄学在上层阶级兴盛,出现了《拾遗记》十卷这样的谈仙论道之作。外交上和东晋长期交恶,与高句丽新罗交好,对西域往来密切,且曾为丝绸之路的通畅出兵西域。[6][7][8][9][10]

国号由来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建立一个能号令南方晋人的华夏政权,开始使用“五德终始说”的政治理论以适应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与文化。为彰显正统性,其政权多寻求地域认同以附汉政权名号。因前秦所据疆域为战国秦国的故地,故立国号“秦”。后世为将以“秦”为国号的政权相区分,称之为“苻秦”,《十六国春秋》中称之为前秦,并被后世沿用。南北朝时期,北魏宰相高闾等人认为前秦和北魏一脉相承,主张秦为火德,魏承秦为土德,故又称之为火秦、炎秦。[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