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防

北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
吕大防(1027年-1097年),字微仲,出生于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和书法家。[1]他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成为进士,历任冯[]主簿永寿县令等职。在任永寿县令期间,为解决县民饮水问题,将泉水引入县,被县民称为“吕公泉”。英宗时期,吕大防改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后因参与濮议,被贬黜。哲宗时期,吕大防被召为翰林学士,并发遣开封府。1086年,他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为汲郡公。哲宗时期,因[yòu]党争,吕大防担任知随州,后被贬为秘书监绍圣四年(1097年),吕大防再次被贬为舒州团练副使,后安置于循州(今惠州市),最终在虔州信丰(今江西信丰县)病逝,享年71岁。[2]南宋初年,吕大防被追谥为正[mǐn],并追赠太师、宣国公。他的著作包括《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以及《文献通考》,这些作品被后世所传颂。吕大防擅长书法,其传世墨迹有《示问帖》等。

人物生平

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其先祖为汲郡人(现河南卫辉市),因祖父吕通葬于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遂家定居蓝田。吕大忠共兄弟五人,四人登科及第,其中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都被《宋史》立有传记
仁宗皇佑元年(1049)进士。在吕氏兄弟中,吕大防的官当的最大(1049年举进士第),宋哲宗元佑年间曾任宰相。他虽不是张载的门人,但《宋元学案》记载其人与张载同调,张载辞官回横渠讲学后,吕大防曾向宋神宗再次举荐复其官职,后张载被诏为太常礼院,因与礼官不合,辞官行至临潼,病逝馆舍。
吕大防不但是北宋名相,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位在经学地理学、文学等方面都很有造诣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