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宋末元初历史学家马端临所著中国典章制度史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1],是宋末元初历史学家马端临编撰的一本记述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专著,包括了涉及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思想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2],其记载时限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它的编著受马端临之父马廷鸾影响颇大,其著作年代没有明文记载,据《文献通考序》记载其成书于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3][4]
《文献通考》的命名是根据其取材,所引用史籍材料为“文”,前人评议曰“献”,马端临按语曰“考”,然后将其融会贯通,故名“文献通考”。[5]此书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每门称为一考,有关宋代的内容,约占全书一半以上。其体例和内容是唐代杜佑通典》的扩充与延续,其《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为《文献通考》独有门类,其余类目基本与《通典》相同。唐天宝以前部分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天宝以后的内容是马端临自己所收集的各种史料。[6][7]
《文献通考》认为社会的进步发展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是必然的结果,[8]并通过对典章制度的历史总结分析了两宋衰亡的原因,同时严格甄别文献资料,体现了其史学求真和经世致用的思想原则,[9][10]体现了重农抑商、力田致富等经济思想。同时《文献通考》体现了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11],但也保留了一些唯心主义认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12]
《文献通考》中所用的经史内容主要是已亡佚的宋代国史和已残缺的宋会要,其评议部分所包括的宋人的议论和著作,这些对宋史研究极有史料价值,另外马端临所作的按语中蕴含了马端临独到的见解,颇有参考价值。[2]同时它在目录学编撰方法上对后世影响颇大,其《经籍考》开辑录体书目之先河,为提要式书目的编撰提供了良好的范例。[13]但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一些对地名、年代等的误录,对书目分类的失误以及重复辑录,条目著录错失等问题。[12][14]

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