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

中国宋代理学家、金石学家
吕大临(约公元1040年-公元1092年[a]),字与叔,世称芸阁先生,[2]祖籍汲郡(今属河南),后迁居京兆蓝田(今属陕西),[5]北宋理学家、金石学家。他先后师从张载和二程(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3]与兄长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并称蓝田四吕。[6]
吕大临二十岁时登进士第,随后与兄长吕大忠、吕大钧师从关学创始人张载,成为关学中的中坚人物。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张载去世,吕大临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前往扶沟从二程问学。次年,他陪同程颐在关中讲学。吕大临通晓《六经》,尤其精通《礼》,曾通过古今用人对比,建议朝廷改变学制、运用考试选拔人才,以便任用真才实学的人才担任官员。他还曾致书卸任宰相的富弼,批评其[nìng]佛之举。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吕大临以父荫入官,任太学博士,后迁为秘书省正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礼部侍郎范祖禹向朝廷举荐他为太学博士讲官,未及用而卒。[1][3][7][8]
吕大临通过对张载、程颐思想的继承发扬,形成了自己的理气论、心性论和修养论,其思想兼有关学和洛学的特征,著有《书传》《诗传》《礼记解》《孟子解》《大学解》《中庸解》等。其肩负着兼传关洛二学的使命,是两派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宋明理学史上也有着极为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9][10]此外,其在金石学方面也有颇有成就,其所著的《考古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该书的图文互证的体例具有开创之功,被后世视为古器物图录的典范。[11]北宋湖湘学派奠基者之一胡宏评价曰:吕大临是横渠先生(张载)门人中最像他的。[12]南宋理学家朱熹评价曰:吕大临的文字高于游酢杨时谢良佐等人。[13]

人物生平

吕大临祖籍汲郡(今属河南),后迁居京兆蓝田(今属陕西)。其父亲吕蕡成为比部郎中,教子六人,五子登科。吕大临兄弟中,今有史可考的有长兄吕大忠(进伯)、仲兄吕大防(微仲)、三兄吕大均(和叔),三人及第后皆任职为官。其仲兄吕大防曾位居丞相,为一代名臣。因吕大临以门荫入官,故人们一般认为他“不应举”,但其兄称他“登科者二十年而始改一官,居文学之职者七年而逝”。正因为他既登进士第,却以门荫人官,他人问其故,吕大临答道:“不敢掩祖宗之德。”[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