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北宋理学家、哲学家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méi]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2],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因旧居横渠镇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其开创关学,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3]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张载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在张载少年时北宋边境经常受西夏割据势力侵扰,庆历四年(1044)北宋与西夏议和,态度软弱,这刺激到了张载。于是他向范仲淹上书,建议向西夏用兵,而范仲淹则引导他学习儒学。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建议,经过刻苦学习后创立了关学。北宋嘉祐二年(1057),张载赴大梁应考期间邂逅了二程,曾与之辩论。赵祯[yòu]三年(1058),张载赴祁州(今河北安国)任司法参军,后又担任云岩(今陕西宜川)县令、著作佐郎、签书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公事等职。神宗熙宁二年(1069),张载经吕公著举荐,被宋神宗召见,命其为崇文院校书。因反对王安石新政,害怕遭受株连,于是辞职回到横渠镇。此后写下了大量著作,还招收门徒讲学,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井田制的两项实践。熙宁十年(1077)张载带病回朝廷任职,因对于实施婚冠丧祭之礼的意见与朝廷大部分官员不合被排挤,于是辞职西归。在回乡途中,病情恶化,行至临潼逝世。[1]
张载创立的“关学”与王安石创立的“新学”、二程创立的“洛学”鼎立,称为北宋三大学派。[3]其传承弟子有吕大临、苏[bǐng]范育游师雄等。[4]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一物两体”“天道神化”等重要哲学命题。在政治上主张复兴“三代”之礼,恢复井田制等。[5][6][7]张载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提了出来,并做了明确的界说。[8]此外,他还创立了宋明理学中的气学流派。[9]其“四为句”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8]宋史·张载传》评价其:“载(张载)学古力行,为关中人士宗师。”[10]

生平

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