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明末清初黄宗羲整理的书籍
《宋元学案》是一部宋元儒学思想史著作[a],由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公元1610年-1695年)原著、其末子黄百家等人续编、清代著名史学家全祖望等补修,从草创此书至最后编定刊刻出版,经数十人之手,历时大约一百六十年方才刊刻成书。[1][3]
黄宗羲身处明清易代之际,为了从学术思想上总结明代儒学思想史的经验和教训,先于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完成《明儒学案》的编撰。其后由明代理学上溯宋元理学,又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开始[zuǎn]修《宋元儒学案》(后来简称《宋元学案》)。黄宗羲逝世时,有六十七个学案已经初具规模,其子黄百家续其业继续编纂,大体编成了学案的初稿 (“黄氏原本”)。此后,又由全祖望对《宋元学案》“黄氏原本”进行续撰,才确立了今传本《宋元学案》的基本面貌,但也未能全部定稿,直到道光年间,经过全祖望的私淑弟子王梓材冯云濠的校订及何绍基的刊刻,最终形成今本样貌。[1][3][4]
《宋元学案》全书共一百卷、卷首一卷,计有学案九十一个,记载了两千多位宋元人物的生平、思想及其学术论著,全面展现了宋元两代学术思想及其源流派别,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价值,并以其内容构成的完备性集学案体著作之大成,成为现代学术思想史之典范,近代学者梁启超誉之为“学术上千古不磨的功绩”。[1][5][6][7]

书名

黄宗羲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四年间(公元1676年-1695年)草创此书,最初并无定名。全祖望《结[]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曾说:“黄宗羲晚年于《明儒学案》外,又辑《宋儒学案》、《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来儒苑门户。”这里所指的"七百年",是指宋、元、明三代,而其中宋、元两代约占四百年,从全祖望的话可以看出,《宋元学案》最初可能是分成两部书,或一部书分为两部分,两者合并的名称最初可能叫《宋元儒学案》,直至道光年间(公元1821年-1850年),王梓材冯云濠校定此书时,鉴于全祖望"所定《序录》,自宋及元,合为百卷",认为"宜合称《宋元学案》",遂定此名。[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