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分布于中国、缅甸等地的少数民族
阿昌族是中国云南省境内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分布横跨中缅两国的跨境民族。[1][11]中国境内的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大约东起大理白族自治州, 北抵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至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缅甸接壤,主要聚集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与梁河县九保阿昌族乡盈江县潞西市保山市腾冲县龙陵和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龙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12][13]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中国境内阿昌族总人口为43775人。[2] 境外阿昌族主要分布于缅甸,在缅甸掸邦称为蒙撒族(Maingtha,又译迈达),在克钦邦称为峨昌族(Ngochang)。[1][11][10]据估算,缅甸境内的阿昌族人口约40000人以上。(据2001年统计)[1][3]
阿昌族是古代氐羌族群后裔。[1][3][14]唐代文献中最初有“寻传蛮”这一族群的记载,即是阿昌族等民族的先民,主要分布于“寻传”地区,即今天的澜沧江上游以西至祁鲜山(今缅甸克钦邦甘高山)以东一带;元明时期,阿昌开始向南迁徙,其中一支迁徙至今天的云南陇川县户撒乡一带,另一支则迁徙至云南梁河县一带,“阿昌”“峨昌”等族名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在汉文典籍中。[1][3][14]近代以后,以户撒阿昌族为主的一部分阿昌族因打铁、经商、挖宝石等原因时常来往于中缅之间,其中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定居于缅甸,由此形成了缅甸地区的阿昌族族群[10]
阿昌族社会原为经营狩猎、采集为主的原始社会,在南诏时期(8世纪末)被南诏政权纳入管辖范围,并开始发展原始农业。14世纪末,明朝攻占云南,将云南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下之,随后在户撒、梁河所在的德宏一带建立土司制度,此后土司制度在当地延续至民国时期阿昌族地区在明朝时期正式转为农耕经济,逐渐进入封建社会[1][3][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阿昌族地区的封建土司制度和封建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实现了土地改革,使阿昌族的社会和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3][14][15]改革开放以来,阿昌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工业、交通、通讯、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均有提升,正在逐步摆脱经济落后的状态。[15][16]
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阿昌语,但没有文字,通用汉字,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17]阿昌族有着较为多元的文化与宗教信仰,信仰上座部佛教、万物有灵等,并保持有先祖崇拜。[4]阿昌族有阿露窝罗节、泼水节、赶摆、火把节、新年等民族节日,其中以“阿露窝罗节”最为盛大。[5]阿昌族饮食以大米为主,兼有蔬菜、肉类、薯类、玉米等,过手米线黄花粑粑、生片石姜等菜肴颇具特色。[5]阿昌族善文艺,能歌善舞,文学有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叙事诗《曹扎》《铁匠战龙王》等;艺术有歌舞“登窝罗”、歌唱形式“对歌”等。[5]阿昌族家庭制度为一夫一妻制,禁止同姓结婚,家庭结构以父系家庭为主,但“上门婚”“坐家”等男方婚后在女方家庭生活的家庭模式也比较常见。[5]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