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

中国云南省下辖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下辖自治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东邻楚雄州,南靠普洱市临沧市,西与保山市怒江州相连,北接丽江,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6]截至2022年8月29日,大理州辖1市、8县、3自治县。[1]州府驻地大理市下关,距昆明331千米。[6]2022年末,全州户籍总人口364.5万人,常住人口330.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92.3万人,主要少数民族有白族彝族[9]
土地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3.4%。大理地处低纬高原,在低纬度、高海拔地理条件综合影响下,形成年温差小,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10]西汉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和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属益州郡管辖。唐宋时期,以大理地区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南诏大理国。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全州风景名胜旅游点区达130多处,如佛教圣地鸡足山道教名山巍宝山、石窟瑰宝石宝山和高原明珠洱海,其中苍山洱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州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生物多样性使大理成为著名的核桃之乡、梅果之乡、乳牛之乡。[5]州府所在地大理市,交通便利,区位优越,是滇缅公路滇藏公路交汇地,现为云南省规划建设的滇西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和滇西物流中心。[6]2022年,初步核算,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99.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

名称

大理”一词源于南诏国第11世王世隆的国号“大礼国”(公元859年)。“礼”与“理”谐音,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意思。后来的大理国段氏王朝,奉行天人合一,政教合一的治国思想。实行新政,改革旧制,推行礼治,取国号为“大理”。“理”与“治”同义,“大理”即“大治”的意思。[11]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大理专区,成立自治州,因而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直至现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