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

位于今中国西南部的古国
南诏(738年—902年),是在公元8、9世纪期间崛起于今中国西南部至缅甸老挝一带的古国,其国民主要由乌蛮和白蛮组成,首都主要在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大理镇),以今云南洱海周边的平原为统治中心。[3][4]
南诏的前身是蒙舍诏,由细奴逻于649年建立。[4]当时在洱海地区共有六个比较大的王国(或部落联盟),称为“六诏”,而蒙舍诏在六诏最南部,故称“南诏”。[3]南诏传至第四代王皮阁罗时,国力日益强大,于738年兼并其余五诏,正式建立统一的南诏国,建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市太和街道)。[3]此后南诏国势日益强盛,周旋于唐、吐蕃之间,时战时和。[3]779年,第六代南诏国王异牟寻接受唐朝南诏王封号迁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大理镇)。[3]829年以后,南诏又多次与唐爆发战争,双方国力均大受损耗。[5]9世纪后期,南诏汉官郑氏逐渐垄断朝政大权,897年汉官郑买嗣杀死第十二代南诏王隆舜,立傀儡舜化贞[6]902年,郑买嗣杀舜化贞及南诏王族,自立为王,建大长和国,南诏灭亡。[6]
南诏是中国云南地区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王国。[1]它在政治上建立了封建集权体制,促进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统一;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贸易,推动了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和城镇发展;文化上推广佛教,对云南及东南亚北部部分地区的文化起塑成作用。[7]南诏的建立与发展为此后的大理国奠定了基础,开启了持续五百年之久的南诏大理时代。[8]

国号

南诏的前身是蒙舍诏,是当时在洱海地区的六个比较大的王国(或部落联盟)之一,“蒙舍诏”在彝文典籍里写作ꂷꏂꌅ(ma shy nzy),意为“金竹王”,“诏”即为“王”的意思。这六个王国合称“六诏”,而蒙舍诏在六诏最南部,故称“南诏”。794年,南诏国王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至此南诏国成为了唐朝对其的正式称呼,此外,南诏又有“鹤拓”,“龙尾”、“苴咩”,“阳剑”等别称,吐蕃人则称其为“姜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