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

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
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最后一个王国。[1]大理国由白族首领段思平所建立,其政治中心位于洱海一带,首都为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市大理镇),疆域包括今中国云南省及其周边地区、缅甸北部、老挝北部等地,与南诏疆域大致相同。[1][2]
段思平出身家道中落的南诏武将家族,早年家境贫困,后因功升任通海节度使[3]937年,段思平起兵反叛,灭杨氏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定年号文德,以羊苴咩城国都[3]968年,大理国致书宋朝,请求通好,后与宋朝划界,保持和平关系。11世纪中期,权臣高氏逐渐把控大理国朝政大权,1094年高升泰一度废段氏自立,后因诸部反对,1096年高升泰逝世后,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此后大理又称后理,朝政继续为高氏把持。[4]1253年,忽必烈率领的蒙古军进攻大理国,攻克羊苴咩城。[4]1254年,蒙古军杀死大理相国高泰祥,俘虏末代国王段兴智,大理国灭亡。[4]此后段氏继续世袭大理总管,直至明初被废除。[4]
大理国承接南诏,国[zuò]绵延达316年之久,是西南地区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国。[1]大理国对南诏时期的制度与文化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尤其促进了上座部佛教在西南地区的发展,对中国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北部的文化、民族塑成具有重要意义。[5]

国号

根据《南诏野史》中的记载,“大理”这一国名来源于段思平在进军途中遇河流阻挡,在寻找渡口过河时被一位正在浣纱的妇女点拨指路的传说。[3]传说中,这位妇女在为段思平指点过河道路后,便叫段思平将建立的国家命名为“大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