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

少数民族节日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为“桑堪比迈”,中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将此节称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2],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是傣历的新年。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此外,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也有流行。[1][3][4][5][6][7]
泼水节起源于波斯的泼寒胡戏[8],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印度、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逐渐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节期因族、因地有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公历的4月中旬,即清明节前后十天左右,历时3~7天不等[2]。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山采集鲜花和树叶,傣族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人们清早起来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人们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同时伴随着放高升、赛龙船、赶摆、诵经、跳孔雀舞等丰富多彩的节日娱乐活动。[1][2][5][7][9][10][11]
2006年、2008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傣族傣族泼水节分别被录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德宏州文化馆等保护单位。[12][13]

历史

关于泼水节的起源,现代学者向达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以及韩儒林的《泼寒胡戏与泼水节的起源》中均记载泼水节源于波斯的泼寒胡戏。相传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 (459~483)在位期间,出现干旱,国王制定各种措施让百姓们度过灾难,后来每逢此日,民众便以水相泼为戏,以庆贺甘雨降临,凶旱退去,也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仪式。[7][1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