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官办的高等学府,也是养士机构、学术交流中心,位于齐国首都临淄的稷门之下,因此得名“稷下学宫”。学宫齐桓公田午(田齐)执政期间[a]创立,直至前221年齐国灭亡,历经齐桓公、齐威王齐宣王、齐悟王、齐襄王齐王建,历时150年,几乎集中战国时期各家各派的学者。[1]
战国时代社会改革的大潮中,各国为了实现长久保国、称王天下的目标,各国封建统治者竞相罗致人才,大开“礼贤下士”之风。田氏代齐之后,这个新兴的政权又迫切需要得到认可。由于齐国繁荣的经济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使得齐国统治者得以更大的规模、更优厚的条件和更开放的心态,招揽四方人才。[2][3][4] 齐桓公田午执政期间创立了稷下学宫,在齐威王时期因齐国政治需要和改革推动下学宫逐渐壮大。[5][6]随着齐宣王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稷下学宫进入了兴盛阶段,成为列国学者聚集和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学术思想得以自由交流和发展。这一良好的发展一直持续到齐湣王时期,稷下学士达到上千人。[7][8]公元前284年,五国联军攻入齐国都城,稷下学宫的先生、学士四散逃亡。五年后,齐国收复故都,稷下学宫恢复。然而由于齐国国力衰退和战乱加剧,稷下学宫逐渐衰落下来,到秦国吞并齐国,稷下学宫彻底消亡。[9][10]
稷下先生可考者有淳于髡彭蒙宋钘尹文告子孟轲田骈慎到环渊荀况鲁仲连邹衍等19人。[11]他们的著作涵盖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名家等各学派,有《慎子》《田子》《蜎子》《捷子》《宋子》《尹文子《邹子》《邹子终始》《邹奭子》《鲁仲连子》《孙卿子》《管子》《黄帝四经》等。[12][13]稷下先生们在学宫中自由议政,[14]聚徒讲学,[15]并定期举行集会,约请列国学者来稷下展开学术讨论、交流。交流活动主要有演讲和辩论两种方式。[16]因而稷下学宫同时具有学术研究中心、[17]“不治而议论”之所、[14]培育人才、[15]文化交流[16]等各项作用。先秦百家之学在稷下学宫得到充分的争鸣和发展,对先秦学术思想的繁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18]中国古代历史、哲学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19]尤其是在道、法、儒、墨等优势互补的基础上,生发出《管子》黄老学、田骈慎到学派、宋钘尹文等黄老新学学派。[20]

名义考辩

稷下,又作“棘下”(稷、棘二字古通),战国时期,齐国政府在首都临淄的稷门外设置学馆讲堂,招聘天下贤人来此讲学,“不治而议论”,故名为“稷下之学”,其馆则称“稷下之宫”,史称稷下学宫。在此活动的学者,齐人谓之“棘下生”(稷下先生)。[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