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黄帝四经》,先秦时期道家的代表作,是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也是一部阐释“治国之本”的书,由《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部分组成。[1][2][3]
《黄帝四经》初付于《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便失传了。唐兰从内容、抄写时代和历史背景、传授源流和流传情况三个方面证明《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和黄帝有关的刑名之言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四经》。[3][4]《黄帝四经》强调了“文武并用,刑德兼行”的思想,建立“以法为符,皆断于法”的法治社会,提出在法治条件下实行”无为而治“的主张。[1]
帛书《经法》约5000字,由9章组成:《道法》《国次》《君正》《六反》《四度》《论》《亡论》《论约》《名理》;《十六经》约4000字,由15章组成:《立命》《观》《五正》《果童》《正乱》《姓争》《雌雄节》《兵容》《成法》《三禁》《本伐》《前道》《行守》《顺道》《名刑》;《称》约1600字,不分章节,篇题作“称”,抄写在末行,尾题“千六百”;《道原》共464字,不分章节,全篇论述道的性质,推究道的本原、性质和作用。[5][3]

内容简介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