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
告子,生卒年不详,姓告,名不害,战国思想家。[1]告子出现在《孟子》与《墨子》两书之中,《墨子》中的告子被指“称墨言以毁墨行”“言谈甚辩”“言仁义、胜为仁”“口言政而身不行”;[2]目前学界公认两书中的告子实为一人。[3]
告子曾与孟子关于人性进行辩论,进行了“性犹杞柳”“性犹湍水”“生之谓性”“义内还是义外”四辩。[4]告子思想基本论点是“生之谓性”“性无善无不善”“仁内义外”。[2]“生之谓性”是指自然之性,生就是性,性就是生,如果人性有定性,也是生而非善;“性无善无不善”指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是后天习俗所致;[5]“仁内义外”指人虽然具有仁的定性但并没有义的定性,因此对于人而言,义完全是外在的。[4]除此之外,告子先于孟子不动心,主张凡事都要在言上,即以自己的理性意识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之心使之不动,进而约束自己的身体,将此行为贯彻下去[6]
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和“义内还是义外"促使孟子提出性善论。[4]告子的“生之谓性”为宋代理学家调和性善论提供了素材,理学家们积极肯定“生之谓性”并引入自己的学说中,并将告子与禅学相联系,提出告子和禅学的关系,成为理学思潮中影响深远的定论。[7]明代思想家王畿认为告子的学说是圣门别派,告子论学最精。[8]明朝礼部尚书欧阳德评价告子的学说是研究心性命,致力于深造自得。[9]

人物考辩

司马迁没有为告子立过传,班固在《古今名人表》中提到过他,但是《艺文志》里却没有他的大名,且告子本身没有著作留存,在传世文献中,与告子其人相关的材料仅存三处,分别是《墨子·公孟》中的告子,《孟子》的《公孙丑》篇、《告子》篇中的告子,还有《孟子·尽心下》中的“浩生不善”提到的告子。两书中的告子都善辩,且都不否定仁义。梁启超钱穆、郭沫若和庞朴等学者经考证后都认为两个告子为同一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