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蒙

战国时期思想家
彭蒙(约公元前370年一约公元前310年),战国中期哲学家,齐国人,稷下学宫代表学者之一。彭蒙在史籍中没有传记,他的事迹及思想仅见于《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大道》篇。《庄子·天下》说他是田骈之师,将其与田骈、慎到并提。[1][2][3]
据《庄子·天下》和《尹文子·大道》记载,彭蒙起初为齐国的隐士,后在齐宣王齐湣王时,与田骈、宋钘尹文等人同在稷下学宫。其秉持了老子“不言之教”的遗风,在政治上推崇“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在哲学上主张“齐万物以为首”,强调事物的齐一、均齐。提倡顺应自然情势,对万物不做区别,不必思虑求知,对事物不作主观取舍,认为“道”是无所不包、不可分辨、最全面的。除此之外,其还主张察辨名实,认为“圣法治”优于“圣人治”。其思想虽与庄子有相通之处,但《庄子·天下》评价他只能算是听闻过“道”的概要,并不真正知“道”。[1][2]
彭蒙的思想对后世道家法家和名家的思想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故其学派归属存在较大争议。[2]当代学者郭沫若、冯友兰蒙文通唐君毅等人认为彭蒙属于道家,是黄老学派的人物;[4][5][6]当代学者柳诒微、唐祉星、高亨等人认为彭蒙属于法家[7][8]当代学者战化军汪奠基等人认为彭蒙属于名家。[2][9]

人物生平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