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

中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
泉州市,别称“温陵、刺桐城、鲤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下辖地级市[1][3][2]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中国台湾地区隔海相望,毗邻厦门莆田福州等市,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全市陆地面积11015平方千米(含金门县),海域面积1136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度541千米,海岸线长度居福建省第四位。[16]截至2022年末,泉州常住人口887.9万人,下辖4个区,5个县,代管3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泉州市庄府巷24号。[10][5][4][6]
泉州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构成。境内河道属晋江闽江九龙江、独流入海和木兰溪五大水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季风气候显著。[2]距今1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泉州境域内就有人类聚居生活。[17]夏、,泉州境域属扬州[18]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4]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此为历史上首现“泉州”之名。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此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19]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推动对外贸易发展。[20]至正十六年(1356年),泉州路隶属福建行中书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泉州路为泉州府。明代中叶,台湾属泉州府辖地。[18][2]1985年5月14日,泉州市升为地级市[21]
泉州是闽西南经济协作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已形成了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石油化工等九个千亿产业集群,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22][23]中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24]2022年,泉州市生产总值12102.97亿元,居福建省第2位,中国第19位,[25]三次产业比例为2.1:56.8:41.1,是中国24座万亿城市之一。[6][26]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唐朝时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4][27]现泉州市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泉州港为福建省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28]
泉州是世界闽南文化的发祥地、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形成南音、南戏、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艺等独具特色的“五南”文化。泉州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唯一的摩尼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犹太教基督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市的南音、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送王船、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宋元: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6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9]泉州是中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30]泉州南少林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城市。[4][31][32][33][34]泉州市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有开元寺、惠安崇武古城、安溪清水岩、德化九仙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4处。[8]

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