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音乐
南音是流行于闽南地区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3],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南曲”“南乐”“南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1][4]
南音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批批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大约形成于宋,发展在明清时期。南音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演奏演唱形式体系,即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其音乐主由大谱、散曲、指套(俗称指、谱、曲)三大类组成,[5][6]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口传心授而保留至今。[7]
2006年南音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曲目有《八骏马》《梅花操》《趁赏花灯》《心肝拨碎》《共君断约》《三千两金》《西出阳关》《凤打梨》等。[6]

历史发展

南音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音乐有一定关系,南音的《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等与唐以前同名曲牌,《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与唐代大曲同名曲牌。宋代,随着宗室南移,把音乐文化带进了泉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