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等材质制作的吹奏乐器
箫,又称为“竖吹”“单管箫”,一种边棱音气鸣乐器,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骨哨,在汉武帝时期由乐工丘仲根据西域羌笛制造,但和笛的界限较为模糊,经过不断发展,直到唐宋以后才将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它是中国较为古老的传统吹奏乐器之一。古往今来,箫是一件深受文人雅士喜爱的民族乐器。[1][2][3][4]
箫构造简单,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通常由一根竹管挖空、钻孔而成,吹孔在上端,按音孔的数量,可分为六孔箫和八孔箫,并配有两个专门的调音插口,是一种表现力较强,演奏风格丰富的乐器。它的音域在两个半八度加一音,音色低沉柔美、幽雅醇厚,适于演奏委婉的曲调,表现宁静幽远的意境,有独奏、合奏、重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与古琴合奏时,意境深远、表现细腻,适于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2006年,贵州玉屏的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姚茂禄、刘泽松被指定为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5];2008年,吉林省珲春市朝鲜族洞箫音乐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2011年,陕西省高陵县洞箫音乐被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胡永汉被指定为国家级相关传承人[7][1][2][3]

构造

箫构造简单,通常由竹子制作,为了防止管身开裂,也有用铁、玉、铝合金、钛合金黄铜不锈钢亚克力PVC塑料等材料制作的,明代时出现过用烧窑法制成的德化窑白釉瓷箫。[3][8][9]
箫由竹作管身,长度约60~80厘米,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并开半椭圆形吹孔,为箫头;在封口的竹节上开有一个U型的小缺口,经过打磨后为吹口;箫的底端打通为箫尾;管身正面开设5~7个按音孔,背面下端开设2~5个出音孔,根据筒音音准来设定数量,从箫尾至箫头依次把按音孔分为一孔、二孔、三孔、四孔、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也叫背孔) ;箫身内部的竹节都是被打通了的,内壁是光滑的、打磨过的;管身上还配有两个专门调音的插口,一方面可将箫的下下端拔出,减少箫的长度,方便携带。二是在气温变化时,适当调节插口长度,以保持良好的音准。[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