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东亚至欧洲之间的海上交流贸易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古代联系南亚、东南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东至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海上商贸、交通线路。[2]
“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是”丝绸之路“的延申。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6][3]随后,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wǎn]在《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中国的丝绢贸易有海路和陆路两条商道。[3]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东西陶瓷交流史》一书中正式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名称,由于简明易懂,很快被大众和媒体接受。[3]此外,海上丝绸之路还拥有别称“陶瓷之路”“茶叶之路”等[1]
海上丝绸之路大致可分为两条主航线: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东海航线从中国通向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海航线从中国通向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这两大航线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网络,并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延伸、拓展。其中,南海航线为主线,东海航线占据次要地位。[7]东海航线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建立时期(约公元前1112年左右),南海航线则是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约起始于秦汉时期[2]海上丝绸之路总体来说起始于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发展于魏晋时期,在隋唐时期逐渐兴盛,到宋元时期达到鼎盛,[4][3][2]到了16世纪明代后期由于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和“海禁政策”的实行而逐渐衰落,[7]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环球海上航线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为西方列强远侵中国炮舰之路,标志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彻底衰落。[7]近代时期,中国海权丧失,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沿海口岸被迫开放,成为西方倾销商品的市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整个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7]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海上丝绸之路焕发新生机。[5]
总体来说,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主要以南海为中心,具体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波斯湾红海,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香料、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和亚非其他国家,而欧洲商人则通过此路将毛织品、象牙等带到中国。[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为: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8]
海上丝绸之路横跨两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往的重要海上洲际贸易通道,连接地区包含亚欧非三大洲,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到了明代郑和通过这一航道七次下西洋,更是开创了和平外交和经贸的航海模式。直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仍然焕发生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海上大通道[5]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如中国瓷器和茶文化随着海上丝路传播到世界各地[9],还催生出了沿线一批重要城市,如广州泉州宁波南京占城古里阿丹等。[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