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

收复台湾的清初将领
施琅(1621年~1696年)字琢公,福建晋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1]
施琅早期是郑芝龙[a]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1646年)跟从芝龙投降清朝,后投郑成功抗清,任左先锋,会兵相继攻占漳浦、云霄(今均属福建)等地,[2]顺治八年(1651年),因与郑成功交恶,被夺兵权,遭逮禁,后以计脱逃,复降清,[3]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福州击败郑成功,被授予同安副将[b];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授予同安总兵[c]康熙元年(1662年),升迁水师提督[d],斩林维,获得战船、军械,不久,夺取浯屿金门二岛,加右都督[e],康熙三年(1664年),加靖海将军;康熙七年(1668年)郑经(又名:郑锦)领军进犯沿海地区,施琅上疏攻之,被裁水师提督,授予内大臣,隶属镶黄旗汉军;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内阁学士[f]李光地推荐,授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g];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h]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后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八月因平定台湾有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海寇潜据台湾,再次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逝世,赠太子少傅[i],清廷赐予祭葬,谥号襄壮。[1]施琅著作有《平南实录》四卷,《靖海记》两卷,以及一些诗文、碑记等。[4]
现代史学家王政尧认为:施琅亲自督师,先取得了澎湖之战的全面胜利;继之,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景象中,率军进入台湾,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热情欢迎,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了两岸对峙状态;在有关台湾前途的“弃留之争”的关键时刻,施琅以其亲身经历,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对康熙皇帝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充分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5]施琅使台湾成为了清朝版图中的一部分,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6]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