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屿

于小担岛与镇海角之间的岛屿
[]屿是福建省东南海中的一个小岛,位于小担岛与镇海角之间,面积0.96平方公里,隶属于漳州市龙海市港尾镇

历史

清代的地方志书云:“浯屿在县(指同安县)极南,孤悬大海中,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水道四通,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门户。”(1)“浯屿,周围六里,左达金门,右临岐尾,极为要害。”(2)清人庄光前在《同邑海防论》中指出:它“据海疆扼要,北连二浙,南接百粤,东望澎湖、台湾,外通九夷八蛮,风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来,非重兵以镇之不可。”均视浯屿为战守要地。浯屿的历史可以远溯宋元,那时浯屿已成为南中国一个重要的发舶港和收舶港。至元末明初,海疆不靖,语屿岛的军事地位便逐渐显得重要了。明初,开始于岛上置浯屿水寨以为要塞。但是从清代以后却有不少人在其著作中,把浯屿与浯洲屿混同起来,进而误认为明初浯屿水寨建置于浯洲屿,即今之金门岛。如清代史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云:浯屿水寨建于“浯洲屿太武山下”。福建有两座太武山,在漳州境内谓南太武山,金门岛上谓北太武山。顾祖禹既误把浯屿认同浯洲屿、又把南太武认同北太武。又如1978年11月版和1982年8月版的《辞海、地理分册》中也云:“浯洲屿,古岛屿名,简称浯屿,即今福建金门岛。明洪武中置浯屿水寨及金门千户所于屿上,为海防重地。清代渐以金门作岛名,浯洲屿之称遂湮。”当代海交古籍专家张维华戴裔煊谢方等也在他们校注的《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明史·佛郎机传》、《东西洋考》中把浯屿也误注为“今我国福建省金门岛。”史家向达先生竟也认为:“明代浯屿原指浯洲屿,即福建金门岛。”而“金门在福建厦门港内,亦名浯洲屿,明代浯屿水寨把总原置于此。”(3)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清代以来一部分作者或注家未经实地调查,以讹传讹的结果。要弄清浯屿水寨——这一明代的重要军事要塞到底置于何地、何时?有何变化?是需要辩证的。本文姑就浯屿水寨的沿革作一粗浅探讨,并祈得到识者指正。

关于简称

民国《金门县志》卷一“沿革”曰“金门孤悬海外,旧名浯洲,又名仙洲,北有小磴屿,西北有大磴屿,西南有烈屿诸岛纵横错列,明初改今名。”明初周德兴在岛上筑所城时,借“金城汤地”之意把浯洲改名为金门。可见明初即以金门名是岛并沿袭至今;而不是象《辞海》所言“清代渐以金门作岛名。”据明代一部很实用的航海指南书籍《顺风相送》中“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地、礁石之图”一节所记浯屿云:“太武山内浯屿,系漳州港外,二十托水”。(4)可知浯屿属漳州,并不与金门混同。金门古称浯洲、仙洲外,还有沧浯、浯江、浯海等别称,而从无简称浯屿,清以前古籍中之浯屿均指今之浯屿岛,在文献资料上还常与浯洲、金门等名同时或并列出现。明人池显方在《与阙褐公书》中云:“……今左游收汛驻旧浯屿,出汛巡浯洲等处。”(5)(左游系左游击简称。旧浯屿即浯屿,明人称“旧”乃是以为浯屿水寨之别,此问题后文叙之,暂按下不表。)清初海道针经《指南正法》中“北太武广东山形水势”一节把“金门”条与“浯屿”、条并列。(6)《泉州府志》、《厦门志》等地方志书也都把浯屿与金门区别开来。所以,浯屿、浯洲屿并非一地二名,也非浯屿为浯洲屿之简称,这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