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

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全球帝国
蒙古帝国(英语Mongol Empire),也称蒙古汗国,为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帝国。狭义的蒙古帝国为统一的帝国(1206-1259年左右),而广义的蒙古帝国包括分裂后的元朝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及伊利汗国等四大汗国,实际上为较松散的政治联合体。[2][3][4]
蒙古族大约形成于12世纪初,最初为松散游牧部落。太祖元年(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并召开忽里台大会,建立大蒙古国蒙古语为也客·忙豁勒·兀鲁斯),俗称“蒙古汗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通过攻打西夏金国西辽花剌子模,建立地域广大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帝国继续开疆拓土,窝阔台时攻灭花剌子模,发动“长子西征[a]”,灭金攻宋,将疆域推向长城以南。蒙哥时派旭烈兀西征,征服吐蕃大理,亲征南宋。蒙哥死后,蒙古帝国分裂为四大汗国[b]。此后忽必烈阿里不哥陷入汗位之争,西部诸王参与反元斗争,后忽必烈立足中原,击败反对者控制漠北。[5][6][7][3]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后灭南宋并定都大都(北京)。此后元朝高丽日本缅甸安南爪哇等地用兵。四大汗国间也因争夺疆域发生争端,元朝自忽必烈后陷入皇位争夺,导致政权不稳。元末各地掀起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与起义并利用元廷内部争权之机壮大实力。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元顺帝北走塞北,史称北元明朝建立后屡次北伐蒙古,北元内部汗位之争不断激化,建文四年(1402年)鬼力赤篡位后,北元去“大元国号,蒙古分裂成鞑[]与瓦剌等部。四大汗国因国内矛盾及外部势力入侵等原因也陆续灭亡。明朝蒙古诸部多次实现短暂统一,明末林丹汗后金皇太极击败,最终皇太极被推举为汗,蒙古帝国彻底终结。随着清朝康雍乾三朝不断对蒙古诸部用兵,最终蒙古纳入清朝版图。[8][9][6][10][11][12][13][14][15]
成吉思汗为实行有效统治,创建了国家制度,推行千户制、怯薛制、设置大断事官蒙古语称为札鲁忽赤)、编撰《大扎撒》等。同时蒙古帝国通过兴修水利、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业,加强纺织等手工业的发展,兴建大都等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通过各种政策及发行货币促进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此外,蒙古帝国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同东南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地区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经过不断发展,蒙古帝国在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都取得进步。[5][16][17][18][19][20][21]蒙古帝国的建立,将原本因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隔绝的文明地区,暂时联系起来,这有利于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人口流动迁徙、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它还重开中断千年之久的陆上中西交通,便于东西方商旅往来,促进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但也因其使用武力征服各地,使当地生产力与社会文明遭到破坏。[22]

蒙古起源

民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