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

1368年元廷北迁后的蒙古族政权
北元(1368年—1635年)是明朝攻占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后,元朝皇室退守漠北与明朝对峙的政权。[1][2]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朝新政权进逼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即元顺帝)北奔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保留元朝的国号与制度,希图重掌中原,却因不敌明军,不得不接连北退至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北元君主脱古思帖木儿被明将蓝玉击败,逃亡途中部将也速迭儿将其缢杀后篡立,北元在之后陷入分裂,部族内部也是权臣当道、兵乱不断。其中,瓦剌太师也先还曾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左右篡立。明正德五年(1510年),达延汗统一蒙古本部,把各领主重组分为左右两翼,北元国力逐渐增强。达延汗逝世后,左右翼势力分裂。达[lài]逊即汗位后,不得不举部东迁,驻帐于察哈尔万户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林丹巴图尔(即林丹汗)即位,欲与明朝合作打击势力日盛的后金,却因急于求成使各部离散,只好率部西迁至宣大[a]。明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林丹汗又被后金追逃至鄂尔多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明崇祯七年(1634年),林丹汗病逝,他的三福晋叶赫那拉·苏泰与儿子额哲于次年奉传国玉玺出降后金,北元灭亡。[3][2][4][5][6]
关于北元灭亡的具体时间学术界存有争议,有北元天元十年(1388年),明建文四年(1402年),明崇祯八年(1635年)等说。宣光七年(1377年)时,北元疆域北、西、东三面基本与元朝相同,南面与明朝的疆界没有具体记载。据明代郑晓编的《吾学编·皇明北虏考》记载,达延汗统一蒙古后,北元约有人口160万。[7][8][9][10][11][12][2][13]北元存续期间,政治上在前期沿用元朝旧制,太师权盛,达延汗之后开始使用蒙古济农旧制,汗权增强。凡遇到较为重大的政治、军事等事件均通过会盟解决。回族在北元积极参与政事和互市贸易,而汉族人口的加入促使其经济上从单一的游牧经济逐渐向多元经济发展。北元赋税政策以出量入,货币制式不明。藏传佛教黄教的传入对其科技、文化、风俗习惯都形成较大影响。外交上与明朝持续交恶,在分裂之后,和高丽失去联系,也未曾与朝鲜真正建立起外交关系,和后金交往中处于劣势,与西域来往密切保持时战时和的状态。军事上对外积极防御,法律上重视口供等证据。[14][15][16][17][18][19][20][21][22]

国号

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蒙古语Yeke Monghol Ulus,音译作“也可蒙古兀鲁思”)。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大蒙古国第四代大汗蒙哥病逝,其二弟忽必烈当时正统兵攻打南宋,听闻留守国都的幼弟阿里不哥欲谋取汗位,急忙回到开平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宣布即大汗位。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宣布即位。[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