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

今北京市市区
元大都是元朝的首都,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它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大都是元朝的冬季首都,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元朝中央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区和内蒙古忽必烈及其继任者在蒙哥汗(忽必烈的兄弟和前任)于1259年去世后,也宣称对整个蒙古帝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统一的帝国逐渐分裂成许多汗国。元大都是现代北京的前身,地铁10号线和13号线的部分站点以大都的城门命名。

城市名称

元代大都的名称,在源自汉语的“大都”之外,还大概源自畏兀儿语的Khanbaliq,khan是汗,baliq是城市,Khanbaliq就是汗之城,音译为“汗八里”或“汗八里克”。这个词在《马可·波罗游记》的各种西文译本里有两种拼写形式,Cambuluc和Kanbalu,所以这两种形式都常见于当时的西文文献。[1]
不过必须注意的是,蒙古人只说“大都”、“上都”,Khanbaliq这个词可能并不为蒙古人所用,也就是说,并不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汗八里是包括畏兀儿在内的突厥语和伊朗语各分支语言人群所使用的,他们甚至到明代还用汗八里称呼北京[1]
后来元朝北撤,蒙古人仍然保留着对大都的记忆和怀念,并继续用“大都合托”(Dayidu Qota)一词来称呼明朝都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