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汗国

元朝西北宗藩国之一
伊利汗国,又称伊儿汗国[1]英语:Ilkhanid/Il-Khanid dynasty),[2]因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利汗而得名[3],是旭烈兀建立的政权[4],属于蒙古帝国分裂后的四大汗国之一[5],也是中国元朝的西北宗藩国[1],其在13世纪中叶至14世纪中叶统治西亚大部分地区[1][3]。该国建立者旭烈兀是成吉思汗铁木真之孙、拖雷之子[5],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兄弟[1][6]
1256年,旭烈兀出征波斯,并消灭木刺夷及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5]1259年蒙哥大汗去世,旭烈兀率西征大军退回波斯,以蔑刺合为都城建立起伊利汗国[3],分置各州长官,并奉蒙古大汗(元朝皇帝)为宗主。[5]伊利汗国与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为邻,与金帐汗国为界[3],其鼎盛时期的领土东起阿姆河印度河,西括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南抵波斯湾,北达高加索山[5]伊利汗国第二位汗王阿八哈即位后,始定都于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以蔑剌哈为陪都。阿八哈曾尊忽必烈旨意,将回回炮炮手送回中国,回回炮技术因此传入中国。阿八哈、阿鲁浑父子和拜占廷帝国结亲,并遣使赴罗马教廷及英、法等国,与其建立了友好关系[1]。1294年,伊利汗国第一次采用印刷术,仿元代宝钞印刷纸币,其后纸币逐渐通行世界。[1][7]伊利汗国第七位汗王合赞伊斯兰教为国教,制定新的土地、赋税、驿站、货币等制度,鼓励发展科学文化,设立学校、天文台,并命宰相拉施都丁编[zuǎn]史集》等,被誉为贤君。[1]1335年第九代大汗不赛因死后,伊利汗国内讧迭起、纷争不已,汗国解体。1355年,钦察汗国札尼别汗攻破大不里士,伊利汗国亡[5],至此伊利汗国传了十七位汗王。1340年,蒙古贵族哈散(札刺亦儿氏)自立为汗;1358年,其子兀洼思汗兼并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于桃里寺,史称札剌亦儿朝,14世纪末被帖木儿帝国所灭。[1]
伊利汗国本身就是13世纪游牧世界对西亚农耕地区大冲击(蒙古人大冲击)的结果,其对西亚的大冲击,使中国文明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传入西亚和欧洲;使伊斯兰文明传入中国内地;也在客观上大大打开古代欧亚大陆已闭塞的各民族、各地区的交通管道。伊利汗国史是蒙古帝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伊利汗国在西亚上承阿拉伯帝国花剌子模帝国和塞尔柱帝国,下启帖木儿帝国、伊朗萨法维王朝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国,成为世界中古史、西亚史、中国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

历史沿革

早期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