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拔斯王朝

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
阿拔斯王朝(العبّاسيّون‎‎,Abbasid Dynasty,750年[6]-1258年[7]),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因旗帜尚黑而被中国古代史籍称为“黑衣大食”,欧洲人称之为“东萨拉森帝国”。[1]
阿拔斯王室出身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746年,哈希姆家族的后裔阿布·阿拔斯·萨法赫(Abu'l-'Abbas al-Saffah)起兵叛乱,[2][3]并于750年1月建立阿拔斯王朝,后于同年2月26日在扎布河(the river Zab)灭亡倭马亚王朝[4][6]751年阿拔斯王朝军队在[]罗斯一战中击败唐朝军队,夺取了对中亚锡尔河地区的控制权,[9][10]762年,第二任哈里发(Caliph,君主)曼苏尔(al-Mansur)在底格里斯河畔营建新都巴格达(Baghdad),他统治期间专注于内部改革,大力赞助农业和科学,王朝总体和平发展。[11][12]后阿拔斯王朝在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时代和马蒙(al-Ma'mun)时代达到鼎盛,巴格达在哈伦·拉希德的统治下蓬勃发展,成为当时最辉煌的城市,此外他还赞助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13]813年,马蒙在王朝内战中击败哈伦·拉希德的长子阿明(al-Amīn),成功登上哈里发之位,并在统治期间创建天文台和综合学术机构智慧馆,大力提倡翻译外国典籍,开启军事奴隶制,王朝进入“黄金时代”。[14]马蒙死后,阿拔斯王朝的政权开始腐化,国家经历了十年的“萨迈拉(Samarra)无政府状态”内乱。自9世纪中叶以后,突厥将领逐渐掌握军权,任意废黜和拥立哈里发,王朝内部政变频仍,各地叛乱和起义不断。[15]从10世纪中叶到12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先后被布依德人和塞尔柱帝国控制。[16][17]直到1258年被蒙古帝国旭烈兀(Hülegü)灭亡,立国508年。[7][18]
阿拔斯王朝的鼎盛时期,疆域西起非洲西北地区摩洛哥、东达印度、北至中亚地区黑海里海之间的高加索地区、南至撒哈拉沙漠[19]此外阿拔斯王朝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哈里发的权力高度集中且实行神权统治,[5][20]地方上实施行省制度;[21]军队分为常备军和志愿军,[22]而且实行军事奴隶制;[23]农业灌溉发达,[24]造纸业、瓷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繁荣,[25][26]巴格达等地的商业贸易兴盛,而且流通狄尔汗(Dirham)银币和第纳尔(Dinar)金币;[1]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多样,包括《一千零一夜》《卡里莱和笛木乃》等;[27]王朝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通过前期的翻译运动使得阿拉伯语的适用范围拓宽;[8]绘画、建筑、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多种多样,[27]民族政策较为开放平和,[28]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法哲学持续发展,[29]同时与中国等地区的文化经济交流旺盛。[30]

名称来源

阿拔斯王室出身于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阿拔斯王朝的建立者阿布·阿拔斯·萨法赫是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的后裔。当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建立王朝后,后世就以其王室名称命名其王朝。[3]此外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故中国史书称该王朝为“黑衣大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