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合台汗国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
察合台汗国(1222年-1670年)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7]位于中国西北中亚地区,肇基于成吉思汗赐予次子察合台封地,建都于阿力麻里的虎牙思(今新疆霍城县水定镇西北),国号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前后分为察合台汗国(1222-1347年)[7]、西察合台汗国(1347-1369年)、东察合台汗国(1347-1570年)[7][8]叶尔羌汗国(1514-1680年)[7][9],共历60余位君主。
察合台汗国是13、14世纪统治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蒙古帝国内的一个宗藩国,其极盛时期统治了包括中国新疆大部在内的广大中亚地区,其国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10]政治方面察合台汗国经历了传统的突厥-蒙古式政体,到最终叶尔羌王朝嬗变为以伊斯兰为主的政教一体国家;[11]经济方面,察合台汗国的入侵令当地文明经济一蹶不振,但在其统治期间也得到了迅速的恢复,[12]并在建国初期达到鼎盛,之后随着汗国政权的分分合合一度停摆,在明清时代与中原王朝频繁的朝贡、贸易往来得以好转;[13]商业方面,蒙古的入侵将中亚等地的多政权统一,加速了各地区之间的贸易;[12]货币方面,域内铸币业发达,市面流通以银币为主,铜币为辅,在新疆等地有大量的相关文物出土;[14]文字方面,察合台文是从阿拉伯语波斯语发展而来,并在其统治地区形成,对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兹别克等民族产生深远影响;[7]宗教方面,从以佛教、萨满教为主多元信仰,随着15世纪后期,伊斯兰教向东推进,汗国地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局面已基本形成,至叶尔羌王朝时期已经以伊斯兰教立国,成为单一信仰的苏丹国。[15]察合台汗国于1347年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其中西察合台汗国于随麻哈没的苏丹的去世为节点,被帖木儿帝国取代;东察合台汗国随伊思玛业勒汗被准葛尔推翻而覆灭,至此察合台政权彻底灭亡。[16][17]
察合台及其后裔统治的新疆及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上联系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其影响并孕育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中亚-中国西域的各个民族,在国内外西域史、宗教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7]

国号

察合台汗国以该政权的创建者孛儿只斤·察合台命名,初期名义上为蒙元王朝西北地区的宗藩国,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依其领地扩建而成。随着政权跌宕,1347年汗国被分裂为东西两个延续政权,又因其政权所在地区,将西察合台称为“马维兰纳儿”,[18]东察合台汗国称为“蒙兀儿斯坦”,[19][20][21]而在中国史籍则多以其不同时期的国都为名,先后称之为别失八里亦力把里土鲁番。1514年,东察合台汗国后嗣赛德汗于旧地创立了新政权,也被认为是察合台汗国的延续,其早期的首都在喀什噶尔(今喀什市),后迁往叶尔羌城(今莎车县),称为“叶尔羌汗国”。[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