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仡[gē]佬族是中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2021年第七届人口普查,仡佬族的人口数为677521人,[3]主要分布于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正安六枝水城黔西织金、大方、金沙、纳雍、遵义等70多个县。[6]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大体上可分“稿”“哈给”“多罗”“阿欧”4种方言,各方言间差异较大。[7]
仡佬族是今贵州土地最早的开拓者。[8]据汉文史籍记载,仡佬族在正式形成之前,其祖先大致经历了“[]人”“僚人”两个阶段。[9]早在殷商时期,濮人就已经形成部落联盟,活动较为频繁。[10][11]战国至汉朝期间,濮人逐渐演化为僚人族群,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了许多民族政权,如夜郎国等。“仡僚”(即仡佬)这一名称在汉文史籍中的首次出现在隋唐[12]隋唐时期,统治者在仡佬族聚居区设郡置官,由中央王朝管辖。两宋时期,统治者基本上沿袭了唐代后期以来的[a]统治局面。[13]到了元朝,统治者在唐宋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对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实行进一步“招抚”,建立了从路到总管府、军民府的军事统治机构,土司制度由此确立。之后,元王朝又逐步完成了“土流并治”的地方行政体制。[14]及至明代,仍沿袭“土流并治”政策。当时仡佬族地区,接受中央王朝封号的有贵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思州宣慰司等数十个。[14]明清时期,“仡佬”的称谓逐渐在记载中成为主流,随着“改土归流”的政策推进,仡佬族人逐渐被纳入中央王朝的州县体制之内。[12]清朝末期,贵州广西地区的仡佬族人民和周围各民族一同积极地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反抗斗争中。[15]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仡佬族地区建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废除民族压迫,实现了民族平等。[16]
1986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立。1986年至2006年,贵州省仡佬族散杂居住区又相继成立了20个仡佬族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广大仡佬族人民实现了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充分权利。历史悠久的仡佬族获得了快速发展,人口总数成倍增长,人口素质有了显著提高[17][18]。改革开放以后,仡佬族地区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广播、电视、体育等各行各业得到飞速提升,尤其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富民兴边”、扶贫攻坚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仡佬族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
仡佬族居住地区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多阴雨天气。[20][21][22]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都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物产资源比较丰富。[20][23]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开采丹砂与炼汞历史悠久。主食以玉米稻米为主,喜食酸辣食物与糯米糍粑,特色饮食有砸酒油茶等。[5]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汞矿,得天独厚,储量较大,被仡佬族及其先民开发利用,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产品。[20][23]仡佬族的村寨早期是以血缘为纽带,由氏族、部落组成。基本一个姓氏组成一个村寨。每个家族都有选举产生的族长,族长根据族规管理宗族事务。家族内设置供奉祖先灵牌祠堂,供家族成员聚会、祭祀。[24]明清以来随着社会动荡和迁徙,村寨结构逐渐被地缘关系所取代。[25]而今,许多仡佬族村寨,虽然同为一个民族,但并非同一宗族。大部分的仡佬族常常与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等民族杂居,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6]仡佬族人普遍存在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物崇拜等原始信仰崇拜,奉祀多神,如“竹王”“蛮王老祖”“山神”“大树神”等。其口头文学丰富,有传说故事、诗歌和谚语等多种形式。在节庆、生产劳动、社交场合中,仡佬族人常以歌唱抒发情怀。[5]傩戏[nuó xì][27]民歌[28]三幺台[29]等民俗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