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

主要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
布依族是主要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古老民族之一,古时称为“俚”“僚”“谢蛮”“仲家”“仲苗”“水户”等称谓,自称“布越”“布依”,1953年起,统称为“布依族”。中国境内布依族人口有3576752人(2021年)[1],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川、桂等省区,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布依族语言为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文字为汉文[2][3][4][5]
布依族是古代土著越人的后代,其文化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先秦时曾是百越中骆越的一支,在战国西汉时期,布依族隶属于奴隶制政权夜郎国汉代以后处于大一统王朝统治之下。[6]唐代时,布依族地区由郡县制改为当地土著首领代理的羁縻州制,是为封建领主制的开端。元承唐制,在羁[]州制基础上发展了土司制度,并在明代得到长足发展。清初,在改土归流的推行下,封建地主经济代替了领主经济。[3][7][8]清末,随着西方国家的侵入,布依族地区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布依族地区才迎来民族自治。辛亥革命后,布依族地区军阀割据、盗匪横行,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布依族地区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同时,以“清剿”代替羁縻,以“同化”辅助“清剿”,造成布依族地区愈加贫穷落后。经过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1951年5月,布依族地区迎来全面解放。[9][10]
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布依族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善种植、精于织锦、蜡染、雕刻,擅歌舞,有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也有着包括傩戏八音坐唱铜鼓十二调在内的艺术成就。[2][11]布依族仍保留着传统宗族制度,同一宗族的人聚集生活在一起,宗族成员会是宗族里最高权力机关,决策及处理宗族内大小事务。除此之外,布依族并存着议榔、寨老会等社会组织机构。布依族传承着父系家长制的家庭结构,男性家庭成员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和支配地位。[12]布依族信仰万物有灵论和灵魂不灭论,摩教是布依族民间发展较为成熟的宗教。[4][13][14]布依族还有自己独特的历法系统,没有表示季节的词语,“月”包含了季节和月份的含义。布依族常见的节日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查白歌节等。[2]
新中国成立后,布依族聚居区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在一系列促进布依族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下,经济、交通、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均取得进步和发展,也兴办起了工业及新兴产业。布依族是中国18个具有传统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但布依族的文字多用于书写宗教经文,并没有得到全民普及。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布依族文化,于1958年制订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布依文[15][16]教育的普及使得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学变成了书面文学,得以世代保存。民族特色文化也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布依族“三月三”、查白歌节、刺绣、盘歌、铜鼓十二调、八音坐唱、傩戏、布依戏等民俗、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3][10]

族源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