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

中国少数民族壮族使用的语言
壮语(英语名:The Cuengh Language,壮语名:Vahcuengh/Hauqcuengh,方块壮字:話僮/㕰僮,标准壮语语言代码ISO 639-3:zha),民间亦称“壮话”,是以广西武鸣壮语为标准语音,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壮民族共同语,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古代,壮语使用方块壮字记录,现当代则使用拼音壮文记录。[1]壮语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其次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也有少量分布。与壮族杂居的汉族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水族苗族以及越南北部的一些居民也部分兼用壮语。[1]据2020年相关数据统计,壮语使用人口近2000万。[1]
壮语属于中国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壮傣语支,与其相近同属一个语支的有中国境内的傣语布依语和国外的泰语老挝语掸语缅甸东北部)。[1]壮语内部分为北部方言及南部方言。[1]壮语有独立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体系,[1]有23个声母,108个韵母[2]基本词汇以单音词居多,复音词大都由两个词根按联合、修饰、主谓、支配、补充等关系构成;[3]壮语的句式也大致可以分为主谓句、非主谓式和省略句。[4]
壮语源于古代岭南原住民的语言。[5]据历史记录,壮语最早出现在公元前 3 世纪的南越国境内。[5]在唐宋时期,壮语已经成为南方重要的交通语言并逐渐形成语言文化体系,但到了明清,由于社会原因,壮语逐渐成为边缘语言。[5]新中国成立后,壮族人民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壮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保护。[5]
但在城市化影响下,壮语面临使用人数减少、使用空间被挤压等困境,影响到壮族文化的传承发展。[6]为加强壮语的保护,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语言保护措施,如提供政策扶持、发展地方经济、推行双语教育、营造双语环境等,为壮语创造出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让其能够延续和焕发光彩。[7]

名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