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也被称为正史[1]清朝时,乾隆帝下诏将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称为“正史”,并规定不经皇帝批准,不再列入其他史书,标志着二十四史这一特定名称最终形成。[4]
二十四史分别是汉司马迁的《史记》、汉班固的《汉书》、刘宋范晔的《后汉书》、晋陈寿的《三国志》、唐房玄龄编修的《晋书》、南朝梁沈约的《宋书》、南朝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唐姚思廉的《梁书》和《陈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唐李百药的《北齐书》、唐令狐德棻等编修的《周书》、唐魏征等编修的《隋书》、唐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后晋刘昫等编修的《旧唐书》、宋欧阳修等编修的《新唐书》、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宋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元脱脱等编修的《宋史》《辽史》和《金史》、明宋濂等编修的《元史》、清张廷玉等编修的《明史》,总计3250卷,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共4000余年的史事。[3][6]二十四史最早的版本为武英殿刻本,刊刻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之间。[4]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百衲本[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8]
二十四史被认为是研究明朝灭亡以前历史的基本资料,是中国古代史学遗产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历史记录。二十四史被视为后人研究历史最好的读本。[9][10]

二十四史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历朝重视修史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