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
房玄龄(579年-648年[a]),名乔,字玄龄,[b]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c]唐朝初年名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2]
房玄龄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曾祖、祖父均在北魏北齐为官,其父是一位饱学之士。十八岁时,房玄龄中进士,授羽骑校尉、在秘书省担任校对。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天下大乱,房玄龄前去拜见李世民,被李世民署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从此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唐朝建国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房玄龄任秦王府掌管书记,积极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网罗人才,与谋臣猛将相结交,使其效死力,后参与谋划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颇受宠信,为其广纳人才、任贤举能,主持修订律令、监修文献。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论功行赏,晋升房玄龄为[hán]国公。贞观四年(630年),房玄龄接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号魏国公,主持编撰本朝历史。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房玄龄等十四人一起被封为世袭刺史,房玄龄被任命为宋州刺史,改封爵号为梁国公。贞观十三年(639年),因害怕富贵至极反招灾祸,房玄龄多次上表请求解除所任机要职务,但唐太宗始终未应允。贞观十七年(643年),房玄龄的肖像被陈列在了为表彰功臣而建造的凌烟阁中。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享年70岁。 逝世后,房玄龄被追认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文昭,葬于昭陵[1][2][4][5][6]
新唐书》中曾高度评价房玄龄道:“房玄龄执掌国政时,夙兴夜寐,恭勤自强,一心为公,尽心竭力,不愿使一物失所。房玄龄为人无嫉妒之心,还熟悉精通吏事,从来不拿自己的长处来要求别人,任用人才时不求全责备,虽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有时因事受责,房玄龄一定会叩头请罪,行事颇为谨慎。”[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