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昫

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
刘昫(887年-946年),五代时期政治家、史学家,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保定雄县)人。[1]
年轻时,刘昫以文才风度闻名乡里。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不久升任端明殿学士。明宗时升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年),兼主三司,加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末帝即位后,急需军费,当时王枚掌管财政,末帝查问府库虚实,王枚回答有数百万。经查,不过3万,末帝大怒,撤王枚,推刘昫代任。刘昫令属官核对账目,发现许多租税并未实收,只虚系账上。刘昫建议能缴纳的督促征收,无力缴纳者予以免除。百姓非常高兴,称颂他的功德。刘昫却受到主管官吏的忌恨,不久,被罢相,代理右仆射。后晋天福初年(936年),刘昫任东都留守,兼任河南事,不久又兼管盐铁。开运初年(944年),任司空平章事,监修国史,又兼主三司。契丹攻进中原后,不改其职。刘昫托辞眼病请求离官,契丹主任命他为太保。[2]
刘昫在后唐、后晋均受命监修国史,开运二年(945年)《唐书》(因北宋时又有《唐书》之修撰,故称此书为《旧唐书》)成,由其进呈,故题名为该书修撰人。[2]

生平简介

刘昫风度仪容优美,和他的哥哥刘暄、弟弟刘[hào],都以好学闻名于燕、[]一带。后来,刘昫的哥哥刘暄被仇家杀死,刘昫于是避难到沧州唐庄宗即位,拜任刘昫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唐明宗素来看重刘昫而喜爱他的风韵,升任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以获得这些为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