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

由北京京剧团出品的革命京剧样板戏
《沙家浜》是由北京京剧团出品的革命京剧。1960年11月,文牧阅读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和长篇回忆录《火种》后,创作了沪剧芦荡火种》,[5][6]后由汪曾祺、杨[][mín]肖甲薛恩厚执笔,改编为京剧《沙家浜》。1968年,《沙家浜》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4]
《沙家浜》讲述了抗战时期,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率领十八名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群众,机智巧妙地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并一举歼灭日伪军的故事。这一作品通过对郭建光、阿庆嫂等角色的塑造,演绎出军民团结的鱼水情,表现了中华儿女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畏艰辛、浴血奋斗的革命精神。[7][8][9][10][11] 在《沙家浜》中,演员们灵活运用唱腔,准确地表达了角色的内心感受,展现他们的情绪和心境。《沙家浜》运用京剧中常用的京胡二胡扬琴柳琴板胡锣鼓等乐器进行伴奏,起到了衬托和烘托剧情的作用,增强了舞台效果和戏剧张力[12][13]
《沙家浜》一经公演,几乎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对几代人的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持久、深远和重要的影响。[14]197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同名现代革命京剧电影,同年8月份正式上映。除此之外还发行了纪念邮票、纪录片等。[15][16][17]

创作背景

1939年9月,江南抗日义勇军奉命西撤,留下了刘飞、夏光、黄烽等36个伤病员和一所后方医院。当时的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决定把后方医院和伤病员安置在阳澄湖附近的农民家里,依靠人民群众掩护伤病员,一有情况马上转移到芦苇荡。这就是《沙家浜》真实的故事底稿。[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