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荡火种

沪剧宝库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芦荡火种》是京剧《沙家浜》的前身,[1]也是沪剧宝库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2]
《芦荡火种》这部戏酝酿于1958年秋,由文牧(执笔)根据崔左夫的《血染着的姓名——三十六个伤病员的斗争纪实》改编。[3]1959年10月,文牧执笔写成剧本初版《碧水红旗》,后改名《芦荡火种》。该剧于1960年1月投入排练,1960年1月27日在上海共舞台正式首演。由杨文龙执导,沪剧艺术家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等出演。[4]据统计,1960年至1964年,《芦荡火种》累计演出580场,观众达82万人次。[5]
《芦荡火种》讲述了1939年新四军转移时,留在沙家浜的18名伤病员,同以春来茶馆老板娘身份为掩护的地下交通员阿庆嫂一起,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2]

作品内容

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