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

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
京胡,也叫胡琴,最早也称“二鼓子”,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五六十年代以前,京剧界一直沿用“胡琴”这一称呼。此后,为了与其他剧种进行区别,才正式将这种乐器称为“京胡”。[2][3][1]
京胡主要用竹子、蛇皮、钢丝弦等制成。最早的京胡琴杆很短,琴筒也小,用软弓拉奏。19世纪以后,京胡逐渐开始用硬弓拉奏,琴杆、琴筒不断加大。京胡的声音刚劲嘹亮,能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完美地结合,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如今,京胡不但在京剧伴奏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广泛地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它可以独奏,亦可以与月琴三弦、京二胡、阮等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合奏,乃至与大型交响乐队和民族管弦乐队合作,并常常担任主奏的角色。[2][3][1]
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申报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京胡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4]

命名

胡琴起源于唐代的奚琴、宋代的嵇琴,据说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所喜爱的一种弓弦乐器,因为匈奴族简称为“胡”,后世也就称为“胡琴”。因此,胡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用的乐器。古代,中原汉族人民把居住在北方和西北方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胡,对他们所用的乐器、音乐以及服饰等,都冠以“胡”字。五六十年代之前,京剧界一直沿用胡琴的称呼。十八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京剧的发育形成,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为了区别于其他剧种,才将这种主要用于京剧伴奏的乐器称之为“京胡”。[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