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

指尖上的艺术
月琴,弹拨弦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是唱腔的主要三件头伴奏乐器,豫剧(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伴奏乐队中,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月琴的音域约两个八度,音量较小,音色清脆柔和,适合抒情性的说唱,可以烘托故事的气氛。[1]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我国汉族地区就出现了阮,自晋代起就在民间广泛流行,约从唐代开始,有了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之意。陈旸乐书》曾记载当时乐器的形制,曰:“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zhěn]应律,晋阮咸造也。”月琴当时的形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到清代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琴杆缩短为琴颈,音箱呈满圆形,演变为现代的式样,并流传到全国各地。[1]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1]
月琴由琴头、琴颈、琴身、弦轴、琴弦和缚弦等部分组成。演奏月琴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食指或执拨片弹拨琴弦发音。[1]
月琴传到了台湾以后,形状有了一些小变化。台湾月琴的颈较长,音箱为木制圆形,偶有6角形或8角形,早期用蚕丝弦,现常用尼龙弦,颇流行使用钓线,是台湾歌仔戏、歌仔说唱民谣说唱等乐器的重要特性(特色)乐器。闽南的歌仔戏(芗剧)和歌仔(当地称锦歌,民谣的总称)说唱亦使用台湾月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