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旸

北宋音乐理论家
陈旸(1064~1128年),北宋音乐理论家,古代八大音乐名人之一,官至礼部侍郎
陈旸,字晋之,北宋熙宁元年(1068)生于闽清县宣政里漈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圣元年(1094)陈旸以布衣身份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制科入仕,授顺昌军节度使推官,后任太学博士。宋徽宗即位,陈旸进献《[]衡集》,得到赏识,升为秘书省正字。崇宁二年(1103)时任礼部员外郎的陈旸著成《乐书》二百卷,朝廷上下给予很高评价,升为太常丞。历官驾部员外郎宣德郎、礼部员外郎、讲议司参详礼乐官、鸿胪太常寺少卿、礼部侍郎政和二年(1112)陈旸因“言盐铁利”被罢官,但不久又复职,除右文殿修撰、显谟阁待制提举[]泉观。除《乐书》外,陈旸还著有《礼记解义》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北郊礼典》三十卷。[1]

人物生平

绍圣元年(1094年)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及第,授顺昌军节度推官。陈旸精于乐律,参加神宗哲宗时“升之文馆”的《乐书》编[zuǎn],后主其事。该书200卷,目录20卷。前95卷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书有关音乐的文字,为之训义。后105卷为乐图论,论述十二律、五声、八音(乐器)、历代乐章、乐舞、杂乐、百戏等,对前代和当时的雅乐、俗乐、胡乐及乐器均有详尽说明。乐器图取自散佚少见的《唐乐图》、《乐法图》、《律书乐图》、《大周正乐》、景佑冯元《乐记》等,可谓当时音乐百科著作。陈旸主张乐以太虚为本,声音律吕以中声为本,而中声又以人心为本,认为古乐之发,中则和,过则淫。反对使用“五声”以外的高低音和变化音,为宋代宫廷雅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进《迓衡集》,以劝导绍述,得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是年,200卷《乐书》稿成,荐升太常丞,进驾部员外郎,为讲议司参评礼乐官。崇宁二年(1103年),《乐书》正式进献宫廷,进鸿胪太常少卿、礼部侍郎,以显谟阁待制提举醴泉观。政和初(1111年),“坐言盐铁利”,[]旨夺职。政和三年(1113年)回闽。不久平反。卒后入祀乡贤祠

个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