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书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
《乐书》,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作者是北宋音乐理论家陈旸。《乐书》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 (1100年),共有200卷,分门别类收录了大量有关音乐文献,内容包罗万象、网罗百家,被称为中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1]
《乐书》分为两大部分,先是“训义”,后为“乐图论”。其中训义部分(卷1~95) ,主要收录了 《周礼》《仪礼》《礼记》《诗经》等10部经典中的有关音乐文字,并逐条予以解释。“乐图论”(卷96~200)则主要论述律吕理论、经五声、八音 (乐器)、歌、舞、杂乐、五礼。对各部分内容的安排,陈肠都颇富匠心,如对“乐图论”内容的先后的安排,即按律吕、五声、八音、歌、舞的顺序依次排列[1]

原文

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未尝不流涕也。成王作颂,推己惩艾,悲彼家难,可不谓战战恐惧,善守善终哉?君子不为约则修德,满则弃礼,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非大德谁能如斯!传曰“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凡作乐者,所以节乐。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天子躬于明堂临观,而万民咸荡涤邪秽,斟酌饱满,以饰厥性。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及其调和谐合,鸟兽尽感,而况怀五常,含好恶,自然之势也?
治道亏缺而郑音兴起,封君世辟,名显邻州,争以相高。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虽退正乐以诱世,作五章以剌时,犹莫之化。陵迟以至六国,流[miǎn]沈佚,遂往不返,卒于丧身灭宗,并国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