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春秋时期孔子修订的史书
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通常指鲁国《春秋》,自古以来被奉为中国核心经典之一。《春秋》涵盖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1年的历史,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历史文本,形式为编年史。[1]依《孟子·滕文公下》的记载“孔子惧,作《春秋》”,通常认为《春秋》为孔子所作。[4]
《春秋》记载了鲁国境内每年发生的主要事件,如国君登基、结婚、死亡、葬礼、战斗、祭祀仪式,以及天象、自然灾害等,其记录方式简洁明了。[1]记录了诸如赵盾弑君、三桓之乱等春秋时期的历史大事,并延伸成诸多典故、成语。[5][6]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将《春秋》列为五经之一;[7]宋朝时期,《公羊传》与《穀梁传》作为《春秋》的解读文本,被列入十三经中;清朝乾隆时期,将《春秋》编于《四库全书》经部。[8]
《春秋》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通过简洁的文字记录了鲁国及春秋时期大事,对后世史纪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之为“王道之大者也”。[9]同时《春秋》行文“字字针砭”之“春秋笔法”也对中国乃至世界经学史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产生影响和效仿。[10]由其衍生的春秋三传更令后世持续研究解读,风靡至今。[10]后人以此书记事所包括的时代,称为春秋时代。[3]

书名

古时称记载历史的文体称为“春秋”,最早见于《国语·晋语七》《楚语上》。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11][12]西汉以来,《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故又有《春秋经》之称。[3]文中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率众“西狩获麟”,麒麟受伤而亡,孔子至此停修《春秋》,故又别称《麟经》或《麟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