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

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王道,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主张以德服人,与以力服人的霸道相对。王道代表的是一种德治理想,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王道的实现在于为君者要赐福百姓,以身作则,使臣民心服,还要刑罚有度,任用贤能之人。“王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其言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1][2]
王道原本指的是先王之道,后发展成为内圣外王之道,常与霸道并提。而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长期的争论,史称“王霸之辨”。其争论的实质则代表了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两种政治观点的对立,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子》以得民心多寡区分王道与霸道,其对王道的定义是得到众多百姓拥护的治国方式,选择王道还是霸道取决于政治局势。孔子所理解的王道是三王之道,特点是仁爱之道大行。孟子尊王道反霸道,他所论述的王道已发展成为内圣外王之道,指的是理想的社会,王道政治也即仁政荀子王霸并重,他认为王道比霸道更纯粹,王道重视礼乐制度,能够获得民众支持。自两汉开始,王道与霸道并重的认知开始流行。及至宋代,程朱理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重新把王道与霸道对立起来。其贵王道而贱霸道,并以此作为褒贬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标准,从而产生了朱熹陈亮的一场“王霸之辩”。[2][3][4]
王道思想影响了古代中国思想家对政治活动、社会发展模式的理解,思想家们往往结合时局并利用王道思想来表达理想政治的期许和理解。其对仁政的强调,使得儒家政治理论出现了崇尚上古社会、要求君子为政、追求以德化民等特点,具有极强的民本意识。此外,王道思想包括了对人与人、人与天、身与心、现实与未来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既有助于弥补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缺陷,也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社会不断扩大“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推己及人”的大爱胸怀。[3][5]

原文出处

《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