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

中国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乐器
胡琴,原称“奚琴”“嵇琴”,也称“马尾胡琴”,是中国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乐器,最早由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地区,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的拉弦乐器,近代作为胡琴类拉弦乐器的统称。[1][2][3]
胡琴主要由琴筒、琴杆、弦轴、千斤、琴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琴筒有长筒形和半球形两种形制,为木制,张两根弦,音域有两个八度,发音优美、柔和,音色明亮。胡琴可分为京胡二胡粤胡板胡椰胡四胡六类,其演奏技巧多样、表现力丰富,被广泛应用于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2020年,天津市李氏胡琴制作技艺列入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7月,河南省将胡琴制作技艺列入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使胡琴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4][5][6][7][8][9]

命名

胡琴历史悠久,是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各地,以东部科尔沁、昭乌达萌地区最盛行。[10][11]唐宋时期,将西域琵琶等弹弦乐器统称为胡琴,“胡琴”一词源于蒙古语胡尔”,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唐代,记为“忽雷”,据记载唐代有两种拉弦乐器,一种叫轧筝,有七条弦,一种叫奚琴,有两条弦。到南宋时期,将两条弦的奚琴改名为嵇琴,其中七条弦的轧筝改名为秦,胡琴的称谓也依然被沿袭,却不再单指琵琶、忽雷,而是泛指北方少数名族和西域的弹拨乐器。,明代至清代,胡琴成为固定称呼并沿用至今。胡琴的原始形态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的奚琴(嵇琴)。[12]

历史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