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

源于明末清初的青茶类半发酵茶
岩茶,又名武夷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属中发酵茶青茶乌龙茶),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3]
武夷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起源于武夷山中的古刹名观,由一位名叫观的和尚道士首创。文字记载武夷岩茶肇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4]武夷山岩石主要表层的土壤则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经纬度118.0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峰729米。属于中海拔地区。正岩区的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这些地理环境适合茶树生长[5]武夷岩茶可以分为三类:武夷山本地品种、外地引进品种和新选育品种[6]
武夷岩茶,特指用种植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核心区域的武夷岩茶茶树之青叶,以武夷岩茶特有制作工艺制作,具有“岩骨花香”茶韵的茶品。干茶为紧致条索状,色褐黑或墨绿,花香或果香宜人。[3]制作岩茶的过程包括,萎凋,也就是凉青晒青的阶段。然后做青,接着炒青,再者揉捻,最后干燥[7]。岩茶保管方式包括密封、保持干燥、避光,这样通常可以储藏24个月以上[8]

历史发展

武夷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起源于武夷山中的古刹名观,由一位名叫观的和尚道士首创。根据《崇安县志》的记载,在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经存在蒸焙后研磨成团状的茶叶产品,这可以被视为最早形式的武夷岩茶。文字记载武夷岩茶肇始于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唐朝孙横向达官显贵赠送武夷岩茶,在信札《送茶与焦刑刻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kān]之品,慎勿贱用之!”武夷岩茶在唐代制成“腊面”在宋代制成“龙凤团”,北宋年间即被定为贡品,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大量诗人往来,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设立了皇家焙茶局,被称为“御茶园”。该局派遣了2名官员负责管理,并要求每年献上360斤的茶叶作为贡品。明代朱元璋执政后期,诏罢龙团风饼,改为芽叶茶。武夷岩茶的制造工艺在明末清初时期经历了从蒸青绿茶到炒青绿茶的转变。在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武夷岩茶的产量达到25万公斤,除了少部分销往国内外,主要出口到新加坡菲律宾英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政府的支持下,武夷岩茶不仅恢复了水仙茶和奇种茶的生产,还着重发展了“肉桂”茶,“肉桂”茶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主打品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