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刀

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保安刀,又称“保安腰刀”[1],是甘肃保安族的传统手工艺品,与维吾尔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户撒刀并称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3]
保安腰刀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成吉思汗时期[4],在清同治年间就开始制作[2],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承,它的制作工序多达80道,最少也有40多道,分三个部分即刀体、刀把和刀鞘工艺[5],它制作精巧,式样雅致,分4寸、5寸、6寸等不同规格,刀身系用优质钢锻打磨制,再进行热处理而成,刀锋锐利;刀把用牛角、红铜黄铜、铝片叠压,再用五光十色的什样锦镶嵌,经挫磨成型,其层纹交错,瑰丽多彩,奇巧好看;刀鞘内木外铜,铜壳上饰有龙、兽、花、草等图案,并根据不同图案授予不同的美称,鞘上配有精美环扣,可穿绳佩于腰间[2]。品种已达30多种,最较常见的有满把、扁鞘、鱼刀、细罗、红罗、宝剑刀、铜扁鞘、西瓜头、牙五七、三角藏刀等,其中以十样锦、波日季较为著名。[2][5]
保安腰刀具有社会、经济、科学、精神等多重价值,是保安族宝贵的财富。但由于过度开发,腰刀质量渐低,信誉度也有所下降,刀具管制也限制了保安腰刀的经销和技艺流传。在此情势下,保护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6]。2006年,甘肃省积石山县的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

历史沿革

保安族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这在保安族的历史记忆和口头文学中多有反映。保安腰刀的历史要追溯到元代甚至更早,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军团征战世界,在蒙古军团征服中亚诸国以后,俘虏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色目人,他们被组建成“探马赤军”,其中就有大量的各类工匠,他们为蒙古军队铸造各类武器和生活用具;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同、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定居在保安城以后,他们中有许多手工业者,主要有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工匠,当时保安族先民可以制作一种名叫‘黑堂刀’的木柄皮鞘刀,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屠宰牛羊,这可能就是保安腰刀最早的祖先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