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

中国西北少数民族
保安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1]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统计,保安族总人口为24434人。[3]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他地区、兰州以及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分布。[1]保安族有本民族的的语言而无文字,因长期和周围的汉族回族交往,因此在保安语中大约有40%的汉语借词。保安族通用汉文,以汉文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1][4][10]
保安族的族源问题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尚存争议。目前学术界主要有蒙古人为主说、回族为主说、色目人为主说和“一主多元”说。[1][4][11]明代洪武年间,在今青海同仁地区建设保安站、保安堡,万历年间修建了保安城,保安族逐渐形成,此时,保安人主要聚居在保安城和隆务河畔的下庄、[]撒尔,这三个地方被称为“保安三庄”。清咸丰末年至同治初年,居住在青海同仁保安城及下庄的保安族人因为不堪忍受封建统治阶级种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和蓄意制造的民族矛盾,在头人的带领下从青海同仁迁徙到了循化一代。但因当地地少人多,三年后再次东迁至甘肃积石山地区。同治二年,居住在青海同仁的尕撒尔保安族人也离开尕撒尔迁往了大河家的大墩。至此,原先聚居在青海同仁的保安族人绝大部分都东迁到甘肃积石山地区,聚居在大河家的大墩村、干河滩村、梅坡村,形成了新的“保安三庄”。从此,保安人就在甘肃繁衍生息,发展至今。[1][4][2]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文化与保安族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密切相连,影响深远。具体来看,伊斯兰教文化始终贯穿于保安族人的生、老、病、死,衣、食、嫁娶、丧葬等方方面面,保安族人的生活是一种穆斯林民族的生活方式。[12]保安族的着装保持着伊斯兰教风格,饮食方面也严格遵循清真饮食,同时也庆祝伊斯兰教传统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在婚礼和葬礼上也体现了浓厚的伊斯兰文化。[2][12]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制品,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了保安族人民的智慧与精神。[13]保安族的文学艺术自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发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花儿”诗、宴席曲等。[14]此外,保安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多与军事和游牧活动相关,也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1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保安族政治上实现了当家作主,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确认“保安族”为单一民族。1981年9月,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2001年,保安族被确认为人口较少民族。经过诸多国家政策的倾斜,保安族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教育、医疗、交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1]

族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