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元素
铜(英文:Copper)是一种化学元素,元素符号Cu,原子序数为29,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IB族,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金属元素纯铜常温常压下是外观呈玫瑰红色、有光泽、有延展性、无气味的金属,表面氧化时呈紫红色,其密度为8.89 g/cm³(20 ℃),熔点为1083 ℃,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延展性好,可进行各种冷、热加工[1][3][2]
铜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三种价态,分别是:Cu⁺、Cu²⁺和Cu³⁺。其中Cu⁺的化合物一般为白色或无色,固态铜的热稳定性较高,但在溶液中极其不稳定,易被氧化或还原,且其络合物溶解度较低。自然界中铜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u²⁺,其在强氧化作用条件下可以稳定存在。Cu³⁺的化合物有较强氧化性,但稳定性较差。[4]单质属于活性小的金属,常温下在干燥的空气中比较稳定,但若在潮湿的空气中,铜会与二氧化碳及水反应生成有毒的铜锈,即铜绿
[5]铜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氧气、酸、氨气氰化物硫化物等发生反应。[6][7]
铜是有史以来最古老的金属之一,也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之一。铜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交通、机械制造、国防工业等领域,在食品、农业等领域也有应用。[1][2][8][9]

发现历史

经考古发现和研究证明,早在公元前六千年,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人就开始使用铜了。金属冶炼技术从安纳托利亚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在进入青铜时代前,人们使用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红铜和坤铜合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