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

魏晋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2]向秀喜好老庄之学,与山涛嵇康吕安等人交好。景元三年(262年),嵇康和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向秀被举荐为河内郡计吏前往洛阳,受到魏文帝司马昭的接见,后从散骑侍郎官升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最后在任上去世。[1]
向秀最重要的著作为《庄子注》,但另有说法该书作者为郭象[1][4]此外,向秀还著有思念故友嵇康和吕安的《思旧赋[1]和《难嵇叔夜养生论》。[5]在哲学上,向秀“顺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源于庄子的“顺人而不失己思想”。[6]在养生思想上,他认为年命有限,主张顺欲、用智顺欲、以礼节情。[4]向秀还提出了天地万物“自生”“自化”的概念,并把它当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
向秀的《庄子注》代表了竹林玄学的最高成果,标志着魏晋玄学由老学向庄学的转化及晋代庄学的正式确立,同时为妥善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解释。[8]向秀提出的“自生自化”论形成了魏晋玄学的另一派——崇有论的雏形,[9]郭象在此基础上修补了向秀理论上的漏洞,从而提出较为完整的崇有论体系,并把玄学的发展推向高峰。[10]东晋名士孙绰以东晋高僧支遁比向秀;[11]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唐朝宰相房玄龄等人都认为,向秀对于魏晋玄学的发展功不可没。[1][2]

人物生平

向秀明慧有远见,年少时就得到山涛的赏识,他喜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周著作数十篇,虽然历代都有文人观看,却没有人讨论其中的思想体系向秀于是探索诠释庄周著作。他对《庄子》的隐解掀起玄学之风,使读者都能所感悟。(《晋书·向秀传》记载:“向秀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