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涛

魏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出生于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是魏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1][4]
山涛早年家贫,喜好读《老子》《庄子》,因志同道合与嵇康吕安阮籍交好。他在四十岁时入仕,后因不愿卷入政党之争弃官归隐。山涛与司马氏有表亲关系,因此司马师授意举荐山涛为秀才,之后山涛历任郎中、从事中郎、赵国国相、尚书吏部郎等官职。山涛备受司马氏重用,司马昭西征时命他镇守邺城,之后受封新沓子;山涛劝阻司马昭废长立幼,司马炎称帝后,任命他为大鸿胪,进爵新沓伯。山涛任冀州刺史时选拔隐士、查访贤才;任尚书时,两次担任遴选官吏一职,为举荐官吏所写奏章被世人称为《山公启事》,选用官吏都是有用的人才。山涛曾多次以年老病重为由辞官,均被司马炎拒绝。太康三年(282年),司马炎下诏升授山涛为司徒,山涛拒绝,带病归家。[1]太康四年正月戊午(283年3月3日)[2],山涛去世,终年七十九岁。司马炎太牢礼仪祭祀他,谥号“康”。[1]
山涛在人生选择中所保持的重要思想原则是“顺时通变”,拥有玄儒兼治的特征。[5]山涛著原有文集十卷,宋以后散佚。[6]晋文帝司马昭认为山涛办事清廉高明,文雅的品行超出世人;[1]东晋名士孙绰以东晋高僧法护比山涛;[7]唐朝宰相房玄龄认为山涛在当官和侍奉亲人这两件事上做到了两全其美。[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