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传统书写字体
1
2
书体是指中国传统文字的风格式样,即指不同书家、某一流派等所形成的不同风格的字体,属于书法艺术的分类,如欧(欧阳询)体、颜(颜真卿)体、柳(柳公权)体等。[1][2]
书体是同一种或者不同字体的不同写法和显著的风格特征。[3]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古至今,文字的演变过程共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左右,而篆、隶,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楷、行这五大类字体中,又涵盖很多分支。[1][4][5][6]篆书是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分为大篆和小篆,其中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隶书的创造和使用象征着由古文字到金文字的转折,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而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但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不能像隶书取代篆文那样,取代隶书而成为主要的字体。[5][6]
楷书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书始于汉末,到了唐代终于成熟,不管是欧阳询的《九成宫》、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还是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风格都不同。[6][3]行书的布局谋篇讲究错落大小、调整轻重、左右挥洒、上下贯穿、力求和谐,不论篇幅大小,字数多寡,都是一个统一体。王羲之(《兰亭序》)、王珣(《伯远帖》)、文征明(《滕王阁序》)都是行书的代表人物。[6][7]

书体演变

中国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古文,除甲骨文外,大都是铭刻在铜器上面的文字。因铜器为金属物,故称为“金文”,“吉金文字“。铜器中以钟鼎为国家最重最多之器,故又称为「钟鼎文」。铜器的种类繁多,现存者即有数百种,大部分为宗庙礼器或祭祀用。金石考古学者,如罗振玉容庚苏莹辉诸氏,各有其不同的分类法。其中苏莹辉氏在五十年中国艺术品赴美展的铜器一文,根据容氏分类法,加以阐释,条理分明,其分类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