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

铸造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专指铸刻在古代[a]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因此,后人把先秦铸刻在各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叫作“金文”。[4][5]
金文兴于商代中期,旺于周代,衰于秦汉。青铜器上铸文字是从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一前15世纪中叶)开始的,最初为族徽文字,后期内容多是记述重要的战事、王室的祭祀活动等。西周时期,周天子主持代表王权的最高祭祀,诸侯、卿、大夫次之。周代用礼器敬事鬼神,青铜礼器的普遍使用促使金文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出现长篇铭文,记述的主要内容是廷礼册命,其次是有关战争、土地狱讼等方面的事情。春秋时期,铭文内容主要为诸侯、大夫的社会活动、联谊婚姻与典章制度、夸耀祖先等内容。战国时期,铭文内容只简说明单铸器的事由与器主。战国中期,随着集权政治的发展,政府对与兵器、度量衡相关的手工业加强了控制,铭文中出现了“物勒工名”。战国后期,文字应用日渐广泛,要求带字的东西要便于携带,简册和帛书逐渐盛行起来,金文的地位日渐衰弱。[2]
据《金文编》统计:先秦的金文单字3772个,已识字2420个,未识字1352个。[2]金文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它既是研究上古社会的宝贵文史资料,又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6]

历史沿革

商代